加速净零转型,海顺新材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拓绿色高阻隔包装新未来
2025年2月8日,海顺新材(股票代码:300501)与一跨国实力企业在海顺新材浙江湖州生产基地举行合作商讨,协定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可持续性材料投资组合展开深度协作,覆盖生物可降解、生物基、化学回收、物理回收及单一材质等路径,共同构建全球领先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体系,赋能医药、新能源及消费领域低碳转型。
强强联合,共筑绿色包装生态
海顺新材将与该公司结合双方在材料科学、生产工艺优势,着眼于医药包装、新能源包装等领域的高性能可回收复合膜及生物可降解高阻隔材料,助力全球产业链减少碳足迹,践行ESG目标。


本次合作,是一次强强联合,也是海顺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依托浙江基地的智能化产线与研发实力,将加速推动绿色包装技术落地,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环保、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海顺新材销售总监周煜濮表示,此次合作将深化双方在可持续材料领域的协同效应,为包装材料市场注入绿色动能。
技术引领,赋能低碳未来

合作涵盖了减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3个解决方案:
再生材料:将废弃塑料通过机械和化学回收技术制成新塑料材料
生物材料:将植物性原料投入制造工艺中,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及碳排放
生物降解材料: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作用,可数月内自然降解的材料
净零转型,回收循环
2025年1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净零转型合作报告》,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应对净零转型提供指南。
报告提出新的合作框架,涵盖利用公共财政机制、促进价值链碳追踪、改善碳核算标准、支持价值链净零方案实施、制定脱碳政策、投资气候技术、完善政策条件等多个方面。
2025年1月22日,欧盟发布了《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EU) 2025/40 (PPWR),废除欧盟包装指令94/62/EC。该法规将于2025年2月11日生效,并从2026年8月12日起执行。
法规要求,到2030年,所有包装必须能以经济可行的方式进行回收。并设定具体的再生材料含量目标,例如到2030年塑料包装中需含有至少30%的再生材料,2040年提升至65%。
海顺浙江基地:绿色智造的核心引擎
作为本次合作的研发与生产枢纽,海顺新材浙江基地拥有26万平方米现代化车间、3万㎡D级洁净厂房及国家级实验室,配备德国进口流延生产线与全自动配料系统。

基地此前已成功量产新能源铝塑膜、可回收泡罩包装等明星产品,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巩固其海顺“绿色包装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作为高阻隔可回收软包装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海顺新材为积极推动碳减排,减少环境污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东华大学合作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在新型单一材质高阻隔软包装结构以及可持续低碳软包装材料方面开展科研活动。
海顺已发布了行业首家软包装碳足迹可视化平台,通过软包装碳足迹可视化平台,企业可以轻松实现产品碳足迹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合理制定减排措施,科学降碳,加快完成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此前,海顺新材研发的“高阻隔热成型—APET片材单材质包装”凭借实现APET热成型片材气调包装的可回收单一材质设计,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实现性能突破,荣获美狮杯包装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大奖。
未来,海顺新材也将秉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科技创新与环保低碳相结合,推进绿色包装和循环经济,力持完善的ESG治理,开发可回收、可降解包装,为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引擎